X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经济
今日热点

  • 赤峰市:风雨兼程70载 玉龙腾飞谱华章

  •  发布时间:2019-09-10 16:14:14   来源:华夏蒙商网  
  •   本网讯 9月10日,内蒙古自治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赤峰市专场新闻发布会呼和浩特市召开。赤峰市委副书记、市长孟宪东作主题发布,赤峰市副市长生效友、副市长黄国文、副市长李艳茹就相关问题答记者问。

      发布会上,赤峰市委副书记、市长孟宪东从八个方面详细介绍了70年来赤峰市各领域发展近况及发展成果。他说,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这个历史进程中,赤峰各族儿女始终念党恩、听党话、跟党走,锐意进取、励精图治,绘就了波澜壮阔、流光溢彩的历史画卷,赤峰大地发生了亘古未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的赤峰,经济总量大幅扩张、综合实力节节攀升。70年来,赤峰坚持主动对接和融入国家、自治区发展战略,奋力推动经济建设取得新突破,实现了从一穷二白到繁荣兴盛的历史性转变。地区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2.2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549.8亿元、增长703倍,财政总收入从1982年的9190万元增加到195.3亿元,综合经济实力稳居全区第四位,蒙东地区排头兵位置日益巩固,新一轮跨越崛起的势头正在形成。

      今天的赤峰,经济总量大幅扩张、综合实力节节攀升。70年来,赤峰坚持主动对接和融入国家、自治区发展战略,奋力推动经济建设取得新突破,实现了从一穷二白到繁荣兴盛的历史性转变。地区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2.2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549.8亿元、增长703倍,财政总收入从1982年的9190万元增加到195.3亿元,综合经济实力稳居全区第四位,蒙东地区排头兵位置日益巩固,新一轮跨越崛起的势头正在形成。

      今天的赤峰,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经济结构持续升级。建国初期,赤峰的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经过70年的发展,三次产业结构比由1949年的83.2:5:11.8调整为2018年的19.7:30.8:49.5,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全市粮食产能稳定在百亿斤以上,年蔬菜产量800万吨,家畜存栏由134万头只增长到1411万头只,是国家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供应基地”;工业经济发展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飞跃,千亿级有色冶金产业升级提效,百亿级医药产业发展迅猛,国家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加快建设,新型化工、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方兴未艾,规划面积129平方公里的赤峰高新区已成为集约发展的工业走廊,正在挺起赤峰工业脊梁;服务业成为全市经济的主力军,传统商贸、现代物流、现代金融和旅游业互促发展。2018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11亿元,物流业实现销售收入550亿元,存贷款余额达到2310.4亿元和1868.5亿元,接待旅游人数185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6亿元。通过持续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和新兴产业培育,经济发展质量显著提升,新动能在各个领域蓄势发力。

      记者提问: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赤峰视察生态文明建设情况,并作出了重要指示要求。请问,赤峰市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上有哪些具体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赤峰市副市长生效友答记者问

      生效友:赤峰地处东北华北交汇处,紧邻京津冀地区,是首都地区重要的绿色生态安全屏障、草原生态功能区和水源涵养地,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无疑具有战略和全局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对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四点重要指示,前不久又来到赤峰,再一次就抓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因此,建设好生态,把祖国北疆这道亮丽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是我们赤峰必须肩负起的政治责任、历史使命,必须以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成效来诠释我们的忠诚与担当。


    草原明珠——达里湖

      回首新中国成立初期,赤峰市生态环境十分恶劣,森林覆被率仅有5.2%。7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生态立市”战略不动摇,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坚持不懈地开展植树种草、封山育林、小流域综合治理等工作,千方百计改善生态环境,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赤峰市森林面积达到4540万亩,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增加了3860万亩,森林覆被率达到35.7%,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增加了30.5个百分点,沙化面积由4010万亩减少到2830万亩。先后荣获了全国植树造林、防沙治沙、生态建设先进市、标兵单位等荣誉,是国家森林城市和园林城市。近年来,在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方面,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加强重大生态工程建设。一是扎实推进三北防护林建设。累计实施各类工程2337万亩。二是强力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累计完成林业建设任务2303万亩。三是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累计退耕还林还草724.7万亩,累计完成投资5.67亿元。四是全面实施重点区域绿化工程。2013年以来,累计投资98亿元,完成重点区域绿化138万亩。此外,我们还正在推进百万亩人工种草、百万亩高效丰产经济林、百万亩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基地等“六个百万亩”基地建设。

      第二,大力保护草原生态系统。一是全面落实草原基本经营制度。二是加快实施草原生态保护建设。三是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四是大力发展人工种草,高效实施优质苜蓿示范建设项目,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提升。

      第三,科学推进防沙治沙工作。针对赤峰市沙地面积大、沙化退化严重的实际,我们采取“先造后补”“合同制”等方式,让林场专业队、绿化公司、林业合作社和农牧民群众多方参与,全市沙化土地面积实现了由“整体恶化,局部好转”向“总体遏制,局部改善”的转变。

      第四,积极构建生态制度体系。相继制定出台了《赤峰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水资源保护管理条例》《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条例》《赤峰市地下水保护条例》等系列生态保护制度文件,织密了全市生态保护“制度网”。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风沙曾使田庐没”到今天的“绿色长城筑北疆”。可以说,良好的生态已经成为我们最大的优势、最亮的品牌,也是最宝贵的财富。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着力探索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以更大的决心、付出更为艰巨的努力,把祖国北疆这道风景线建设得更加亮丽。

      记者提问:我们知道,赤峰市的贫困人口在全区占比最大。现在离2020年越来越近了,请问赤峰市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推动脱贫攻坚工作,确保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赤峰市委副书记、市长孟宪东答记者问

      孟宪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严格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巨大进展。全市贫困人口由2014年的46.8万人减少到2018年底的5.3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2.12%下降到了1.48%。2017年林西县在全区率先退出国贫县序列并荣获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2018年赤峰市又有5个旗县区退出贫困旗县序列。2019年5月,获批西部地区首个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我可以负责任地说,短短几年的时间,赤峰市贫困地区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得到了明显提升,到今年年底实现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4个贫困旗县全部摘帽,我们有充分的把握和十足的信心。工作实践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层层压实脱贫攻坚责任。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压实责任传导压力加强脱贫攻坚组织领导工作的意见》等24个制度文件,实行了书记、市长任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长的双组长制,抽调精兵强将向10个贫困旗县派驻推进组,向127个苏木乡镇派出工作队长,组成18个专项工作推进组集中攻坚。实行了市委常委包联督导贫困旗县、旗县区常委包联重点贫困苏木乡镇制度,并成立市委巡回检查组,开展“四不两直”式常态化巡查,有力推动了压力传导、责任落实。同时,狠抓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实施脱贫攻坚资金跟踪审计,加强扶贫工作人员日常考核,有效地整肃了工作纪律,打击了扶贫领域的贪腐行为,从根本上提高扶贫工作质量。

      第二,高度聚焦脱贫目标标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累计整合各类扶贫资金近400亿元,重点用于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两不愁”方面,赤峰市主要是饮水安全问题。针对全市1083个嘎查村供水保障率偏低、质量不稳定的现状,我们加大投入推进供水工程建设改造,947个嘎查村饮水问题彻底解决,剩余136个嘎查村将在今年全部完成。“三保障”方面,主要是危房和健康扶贫问题。危房改造上,按政策全市有17668户贫困户的危房需要改造,对此我们实施了集中改造攻坚,到去年11月底已全部完成,扶贫领域住房不达标的问题彻底销号。健康扶贫上,我们制定出台了健康扶贫22条指导意见,通过强化分级诊疗、提高门诊报销比例、拓宽筹资渠道等措施,较好地实现了贫困患者有保障、医保基金能兜底、政府财力可承受、健康扶贫可持续的目标。

      第三,突出强化产业扶贫支撑作用。全市重点培育了设施农业、笤帚苗、杂粮杂豆、黑毛驴、甜菜、紫花苜蓿六大特色扶贫产业,各旗县区均形成了2—3个优势扶贫产业。在具体工作中我们注重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注重突出规模效应,全市建成区域特色明显、基础设施完备、带贫减贫示范作用强的扶贫产业园区38个,覆盖嘎查村655个,贫困户3万户、7.1万人。二是注重强化引领示范,开展了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提升和生产经营主体能力提升工程。目前,全市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15家,自治区级以上农牧民合作示范社160家。三是注重建立新型产业带贫减贫机制,实现了贫困人口产业扶贫全覆盖,让每个贫困人口都能从产业发展中获得稳定收益。

      第四,集中攻坚深度贫困地区。实行了分级包联深度贫困旗县、乡苏木、嘎查村的工作机制,通过加强力量、整合资源,重点解决深度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关键问题。市级层面主要是针对全市唯一的深度贫困旗县巴林左旗,从2018年以来连续两年出台了针对性的70条扶持意见,相关领域项目、资金安排向巴林左旗集中发力,占到了全市20%以上。2018年,巴林左旗贫困人口净减少14663人,贫困发生率降至2.45%,为今年脱贫摘帽争取了主动。旗县区层面,整合各类项目和资金向32个深度贫困苏木乡镇、220个重点贫困村倾斜,2018年分别出列了27个和140个,剩余的5个深度贫困苏木乡镇和80个重点村将在今年年底全部脱贫。

      古语讲,“行百里者半九十”。在脱贫攻坚即将取得全面胜利的关键时刻,我们清醒认识到收官阶段工作的艰巨性,啃下最难啃的“硬骨头”、巩固脱贫脱贫攻坚成果切实防止返贫和新增贫困,还需要付出异常艰苦的努力。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要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旺盛的干劲,尽锐出战、迎难而上,真抓实干、精准施策,确保彻底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赤峰广大群众在通往全面小康的路上一个不掉队。

      记者提问:从孟市长的发布词中我们了解到,赤峰市始终坚持交通先行的理念,全面构建立体化的交通网络,明年即将跨入高铁时代。请简要介绍一下新中国成立70年来赤峰市交通发展变化情况。


    赤峰市副市长黄国文答记者问

      黄国文:赤峰地处东北、华北地区结合部,区位优越,距离北京、沈阳等中心城市公路距离均在400公里左右,距辽宁锦州港仅250公里,是首都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重要节点城市,是自治区距离出海口最近的城市,自古就有“旱码头”之称。然而,新中国成立初期赤峰的交通水平十分落后,公路总里程只有700多公里、铁路里程仅有100多公里,航空交通处于空白状态,这样的交通状况,使得赤峰优越的区位并没有成为经济发展上的优势。70年来,我们历届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交通先行理念,持续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通疆达海的立体化交通网络逐渐形成。

      公路方面,整体成网、区域成环的“六横八纵”路网主骨架全面构建,总里程达到2.7万公里,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增长了36.2倍。在全区率先实现了县县通高等级公路、乡乡通等级公路、村村通油路,打通了进京达海的快捷通道,大广高速赤峰至通辽、朝阳段,丹锡高速赤峰至承德、锡林浩特段等一大批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并入了华北、东北交通公路网。

      铁路方面,新中国成立初期赤峰市的铁路线仅有1条,铁路里程仅为114公里,经过70年的发展建设,全市铁路营运里程已达1101公里,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增长了8.7倍。京通、集通铁路横贯东西,叶赤、锦白铁路自北向南,密集的铁路网将12个旗县区紧紧串联在一起。2020年7月1日,赤峰高铁将建成通车,届时将全面融入到北京、沈阳2小时经济圈。

      航空方面,赤峰市民用航空事业起步较早,1958年就建立了航空站,1959年投入航班飞行,但当时的机场极为简易、设施十分简陋,只有一条土质跑道。2008年,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对赤峰机场进行改扩建与空军赤峰机场实行军民合用。现已开通国内航线14条,旅客年吞吐量达200万人次。为进一步增强旅客吞吐能力,满足赤峰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赤峰市启动实施了投资13亿元的赤峰玉龙机场改扩建工程,新建C类停机位11个,新建航站楼31000平方米,年可吞吐旅客500万人次。同时,赤峰市启动了林西支线机场、克旗乌兰布统通用机场等8个通用机场建设项目,3年内将全部通航。

      记者提问:能否简要介绍一下近年来赤峰市工业经济发展情况,以及赤峰推动工业集中集约集聚发展的具体思路和举措。

      黄国文:“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这是我们今后工作的行动纲领,我们必须按照习总书记的要求和内蒙古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在推进工业发展中,牢固树立“保护和发展并重”的理念,推动工业集中集约集聚发展。在这方面赤峰市作出了三大举措:

      第一,实施“飞地经济”战略,全力打造工业经济发展平台。赤峰市高新技术园区规划面积129平方公里,分“一区四园”,各园区产业功能定位明确、基础设施建设完备,为有色冶炼、电子信息、医药化工、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等各类项目落地实施提供了广阔空间。围绕高新技术园区建设,市委政府出台了“飞地经济”政策,要求全市各旗县区实施的工业项目集中到园区落地。尤其是生态环境建设较好的北部旗县,以生态保护为主,集中到市高新技术园区发展工业,取得了较好效果。近两年来,落地的工业项目投资达1000多亿元,仅东山工业园区落地冶金项目就达700亿元,这些项目投产后可实现产值1000多亿元,再造一个赤峰工业。

      第二,实施“转型升级”战略,全力提升工业经济内生动力。首先是加大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力度。严守环保、能耗等产业准入门槛,坚定不移化解过剩产能、沟汰落后产能,围绕建设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基地、清洁能源输出基地、新型化工生产基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制定有吸引力的调整政策,采取切实可行的推动措施,通过技术改造、引联重组等方式,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其次是大力培育战略新兴产业。集中出台了支持电子信息、医药产业等系列产业扶持政策,推动生物制药、新型材料、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蓄势破题,打造新的增长极、提升区域经济的发展活力。近两年引进落地新型产业项目47个,尤其是医药、电子信息产业已形成规模,近年内可双双突破百亿元。

      第三,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全力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在科技创新上,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激活企业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建成一批创新中心、研发机构和孵化基地。突出政府的推动作用,搭建科技创新载体平台。集中力量推动赤峰高新区晋升国新区,打造创业孵化基地、小微企业园等创新发展平台。目前,赤峰高新区拥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载体55家,自治区级科技创新平台载体107家,柔性引进院士11人,建立研发中心20家,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试点基地12家。

      记者提问:新中国成立70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想了解一下,赤峰市当前的医疗卫生状况,以及在改善居民医疗卫生服务方面都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赤峰市副市长李艳茹答记者问

      李艳茹:70年来,赤峰的医疗卫生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从以下五组数字的比对中得以实证。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仅有医疗卫生机构12个,现有4764个,增加了近400倍;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仅有医疗卫生技术人员532人,现有25898人,增加了近50倍;截至2018年底,全市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分别达到6.9张、2.87人、2.76人,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市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由改革开放初期的49.5/10万和13.29‰下降到8.39/10万和3.69‰;全市人均预期寿命76岁,比新中国成立初期35岁高了41岁。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的确是越来越高,广大人民群众期盼着“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得了病,“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的好病”。近年来,我们的工作也是围绕着群众的期盼开展的。

      第一,坚持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一是持续开展卫生环境整治工作。连续24年保持了国家卫生城市的殊荣。二是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力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由2011年的25元提高到69元,服务项目由9类22项增加到12类45项。三是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12个旗县区疾控中心在疾病监测、检测能力上已完全达到国家规范标准。投资4亿元的市级综合检验检测中心项目正在建设中,5个部门11个检验检测实验室将得到重新整合,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和水平会大幅提升。四是采供血能力不断增强。赤峰市的采供血工作连续12年被评为全国无偿献血工作先进市。2018年采供血量超过17吨,赤峰的血液供应100%实现市内自给自足,100%全部来源于无偿献血。投资5000多万迁址新建的市中心血站项目即将投入使用,使采供血的条件进一步改善。

      第二,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一是不断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全市4764个医疗机构筑起了覆盖城乡的四级优质高效医疗服务网络,共有医院107所,公立医院33所,其中三级综合医院7所,三级蒙医中医医院及专科医院7所。2017年实现了全市每个旗县区都有一所二级甲等以上综合医院的目标,提前三年完成了国家要求的目标任务。2015年赤峰市被评为全国基层中医药(民族医药)工作先进市。二是不断提升服务能力。2017年,市委市政府启动了市级医疗卫生机构改造提升工程,投资20亿元分别建设了市医院急诊急救业务用房及地下停车场、市综合检验检测中心、市传染病防治医院、市蒙医中医医院和市中心血站建设项目,近期将陆续投入使用。2019年,全区首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蒙东第一台PET-CT相继落户赤峰市医院,使自治区确定的以市医院为龙头的东部区域医疗中心地位进一步凸显。三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在不断引进高端人才的同时,2018年市政府出台了《赤峰市高端医学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准备利用五年时间,每年选拔高端医学人才20人出国培养深造,第一批赴美国加州戴维斯医疗中心学习人员已学成回国。四是深入推进京蒙帮扶协作。京赤两地卫生对口支援与技术协作已经长达26年。我们的宣传口号是“看病不用去北京,北京专家在赤峰”,北京与赤峰卫生对口支援技术协作,使赤峰人不出家门就可以享受到代表国家水平的医疗服务。五是全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覆盖。赤峰市2017年完成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形成了完善的覆盖全体公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近年来,全市参保人数始终保持在常住人口的95%以上。

      下一步,赤峰市将继续贯彻新时期卫生健康工作方针,以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突破口,突出“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继续加快推进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取得新成就,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记者提问:赤峰历来都有崇文重教的传统,是内蒙古的教育大市,特别是基础教育始终在全区名列前茅。请问,近年来,赤峰市在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方面有哪些好的经验做法?

      生效友:今天恰逢教育的重大节日——第35个教师节。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承担着传承社会文明、塑造人类灵魂的重任,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借此机会,向广大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祝大家节日愉快、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70年沧桑巨变,见证了赤峰教育从一穷二白到繁荣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据记载,新中国成立前,赤峰仅有1所中学,每万人仅有1.6名中学生。经过70年不懈努力,赤峰市高标准扫除青壮年“文盲”,全面打赢“双高普九”攻坚战,率先完成“两基”达标,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各级各类学校发展到1551所,教职工6.5万人,在校生63万人,成为全区第一教育大市、基础教育强市。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7%;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6.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3.4%;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3.98%,各项指标均超过国家平均水平。回顾赤峰教育70年的发展历程,始终把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作为根本保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一,不遗余力加大教育投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党的十八大以来,可用财力在全区并不占优的情况下,每年在教育领域的投入,始终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首位,占比接近20%,累计投入近500亿元,全学段生均教育事业费近1.5万元,三年增长近10%。投资近50亿元实施了全面改薄、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等系列重大工程,新建中小学、幼儿园400所。2017年以来,围绕破解群众关切的“城镇挤”“农村弱”问题,投资16亿元实施了农村牧区中小学办学条件提升工程与中心城区基础教育补短板工程,城乡基础教育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二,坚定不移深化教育改革。坚持把改革作为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着眼于促进教育公平,建立了初升高“五统一”招生考试制度,全面推行义务教育阶段阳光入学、阳光分班,实行幼儿园划片招生、摇号入园,营造了健康的教育生态。大力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打造了国家级特殊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着眼于激发教育活力,纵深实施高中带动战略,建立了分级办学、市级统筹的高中教育管理体制,着力打造优质精品、学科特色、职普融通三类高中,推动高中优质特色多样化发展。优先重点发展民族教育,建立民族教育经费保障和补充机制,实行蒙语授课幼儿教育免费制度,蒙古族人口聚集区和各级政府所在地蒙语授课办学体系基本健全。着眼于教育内涵发展,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施了职业教育双师走校、学段衔接、校企合作等“七大改革”试验项目,打造了全区唯一的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列入国家技术技能人才“双元”培育试点城市。

      第三,多措并举提高教育质量。坚持将质量作为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把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教育领域的重点民生工程,围绕“补短板、强弱项”,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集团化办学,打造教育联盟,全面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中教育作为赤峰的一张亮丽名片,全市8个国贫或区贫县均有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近五年,全市普通高考600分以上人数稳定在全区1/4左右。把教师队伍作为发展教育的基础性工作,全面开展五大行动,通过开展“卓越校长、品牌学校”行动、举办“校长高峰论坛”、实施校长教师读书工程、参与组建全国地市改革教育共同体联盟、强化教师能力提升建设,全面提高了教师专业水平,为教育发展夯实了人才基础。持续加大优秀教师补充力度,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分别达到74%、88%和99%。

      今后,我们将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新起点,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努力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池梓茗/摄影)

      编辑:乌日娜

X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蒙)2015144号 投稿信箱:houbing888@126.com 联系电话:17338115667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蒙B2-20150029 网信备201400003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许可证(蒙)20160001号

 微信图片_20220428103330.png蒙公网安备 15010502000024号 承办单位:蒙商传媒        技术支持:微邦网络